一、赛场上的“老将”,校园里的“新锐”
晨跑的仪式感:从“必须做到”到“想要做到”
清晨六点的北体操场,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不是学生,而是我们的校长!他穿着运动服,戴着耳机,脚步轻快地绕着跑道跑圈,偶尔还会停下来和路过的同学击个掌,说句“加油啊,年轻人!”。据说这位校长年轻时是田径队的种子选手,如今虽已卸下战袍,却依然保持着“运动DNA”,每周至少跑三次,每次五公里起步。“刚开始是为了保持身材,”校长笑着说,“后来发现,跑步能让我清醒,能让我更有精力处理工作。现在如果不跑,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这种“必须做到”的习惯,慢慢变成了“想要做到”的享受,也影响了无数学生——你看,操场上越来越多的身影,不正是被校长的热情点燃的吗?
二、让运动成为生活的呼吸
课程里的“运动彩蛋”:把课堂变成健身房
在北体,运动可不是选修课,而是必修的生活态度!校长常说:“运动是最好的解压方式,也是最好的学习伙伴。”于是,学校里多了好多“奇怪”的课程:比如“办公室瑜伽”,让老师们在工作间隙拉伸放松;还有“宿舍迷你马拉松”,鼓励学生在楼道里跑几圈,比谁的速度快。最绝的是,校长亲自带头参加“校长杯”篮球赛,虽然技术一般,但胜在热情满满,每次比赛都能吸引全校师生围观,现场笑声不断。“其实我不是为了赢,”校长擦着汗说,“我只是想让同学们知道,运动可以是轻松的,可以是快乐的,不需要那么严肃。”果然,自从有了这些“运动彩蛋”,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——毕竟,谁能拒绝在课堂上做做拉伸,或者在宿舍里跑两圈呢?
三、藏在细节里的“运动基因”
办公桌上的“运动清单”:每一件小事都是锻炼
走进校长的办公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文件堆,而是一面贴满奖状的墙——当然,大部分是学生的运动成绩。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部手机,屏幕上显示着今日步数:“今天已经一万步了,还得再走两千步才能达标!”有一次我去采访,正赶上他在批改文件,突然抬头说:“对了,我刚才想到个主意,下次可以把教学楼里的楼梯改成彩色跑道,每层楼贴不同的运动标语,这样学生们上下楼的时候也能顺便锻炼!”说完就拿起笔,在纸上画起了草图,眼神里全是孩子般的兴奋。不仅如此,校长还经常在食堂吃饭时,提醒学生多吃蔬菜,少喝碳酸饮料;“你们看,”他说,“吃健康的食物,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去运动呀!”甚至连开会的时候,他都会提议:“咱们先做个五分钟拉伸吧,久坐对身体不好。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却像一颗颗种子,悄悄种在了学生的心里——原来,运动不是什么大事,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习惯。
有人说,北体的灵魂在于运动,而校长的存在,就是这灵魂的催化剂。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:运动不是任务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;活力不是年龄的限制,而是心态的选择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有这样一位“跑起来”的校长,真是北体学子的幸运——毕竟,跟着一个热爱运动的人,怎么能不爱上运动呢?
(配图:校长在操场跑步的照片)
网友评论